當青春遇上“超前消費”,校園貸這個精心布局的陷阱便悄然降臨。校園貸看似解燃眉之急的“救星”,實則是潛伏在校園里的“惡魔”。許多在校大學生誤觸校園網(wǎng)貸的雷區(qū),不僅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經(jīng)濟負擔和精神壓力,甚至影響到學業(yè)與人生軌跡,也給校園環(huán)境和社會秩序埋下了隱患。
一、案例簡介
初入大學的小穎,被室友的“名牌生活”勾起虛榮心,輕信小額貸款能輕松換“體面”。她先后向兩家中介借款2萬,實際到手僅1.28萬,更糟的是每月還款日到來,無力還款又不敢告知家人的她,只能拆東墻補西墻,不斷借新還舊,短短數(shù)月累計借款12萬元,本息卻滾至近30萬元。小穎最終無法承受高額債務,選擇了輟學,每天被催債電話轟炸,巨大的壓力讓她幾近崩潰,絕望中,她竟因“人死債銷”的說法萌生輕生念頭。
二、案例評析
小穎的遭遇是校園貸吞噬青春的深刻寫照,暴露出多重隱患:
1.消費觀錯位:虛榮心成“引路鬼”
扭曲的消費觀與膨脹的虛榮心是導火索,讓大學生在盲目攀比中對“超前消費”失去警惕,淪為借貸陷阱的獵物。
2.借貸套路深:隱蔽條款織“牢籠”
校園貸的“套路”層層設局,中介抽成、高利滾利等隱蔽條款,讓借款者陷入“借新還舊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,債務雪球越滾越大。
3.催收無底線:暴力手段變“屠刀”
暴力催收的違法性堪稱“奪命符”,隱私侵犯與精神壓迫不僅摧殘學生身心,更對校園安全與社會穩(wěn)定構成嚴重威脅。
三、風險提示
1.莫信“低門檻”誘餌守好個人信息
校園貸的“簡便”背后藏著高額隱形成本,務必守住信息安全底線,不將證件外借、信息外泄。
2.拒絕攀比盲從錨定理性消費觀
確定合理的消費期望,應貼合家庭實際,抵制沖動消費、過度消費、從眾消費,避免被“超前消費”裹挾,防止因一時沖動踏入債務陷阱。
3.識破借貸騙局主動學習金融知識
學習了解合法借貸與非法網(wǎng)貸的區(qū)別,警惕“砍頭息”“利滾利”等違規(guī)操作,增強對金融陷阱的辨別力。
4.警惕“熟人”誘導守住借貸底線
部分校園貸通過同學、室友等熟人拉攏介紹,切勿因情面或輕信他人踏入陷阱,對任何借貸邀約都保持審慎態(tài)度。
5.切忌隱瞞拖延遇借貸困境立刻求助
如需貸款,務必通過學校、家人協(xié)助,選擇正規(guī)機構;若已陷入網(wǎng)貸泥潭,及時向學校、公安部門求助,果斷止損。
本文來源:太平洋產險溫州分公司